.

诸葛亮躬耕南阳期间,在南阳留下了哪些踪迹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1/5863494.html

本篇为诸葛亮躬耕地探讨系列之六,接着追寻诸葛亮在南阳留下的踪迹。

有朋友在追问:诸葛亮躬耕期间,到底在南阳留下了哪些踪迹,又有哪些史料可以印证呢?

这不仅是朋友们的关心,也是我必须认真我探究的一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查证梳理,诸葛亮在南阳留下的活动踪迹,大致可以通过以下类型呈现:

南阳武侯祠石碑

文字表述

当事人本人的自述,尤其是在正式文书上留下的白纸黑字,是最有说服力的第一证据。

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也写道:“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这段话也是诸葛亮本人自述,与自身经历吻合,与《出师表》中的表达一致,真实性不容怀疑。

史料记载

清代汪介人所著《中州杂俎》中,对诸葛亮“躬耕南阳”期间的相关情况记载比较详细:

先是迁到顺之阳之石峡口,也就是今天的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12里处刘八卦村。今裕州石峡口(今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

不久,徙入南阳之卧龙岗。

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据明末清初新野县志及《新野历代名人》文史资料介绍:徐庶曾隐居于新野野城东二十里之野白岗,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与躬耕南阳的诸葛亮来往日密。当地存有古井。

还曾经在叶县的平山下(今平顶山市)居住,有碑文可以证明。

关于这些记载,地方志书都有相关或者相近的记载。《唐河县志》、《新野县志》和《叶县志.陵墓》中的记载与之相互印证。

文物证明

可惜的是,《中州杂俎》成书较晚,作者汪介人名气又不是太大,以前的研究者往往忽略了这些记载。但是,这些记载不仅在地方县志上多有对应记载,而且还有留存或者发掘的实物可以证明,可见《中州杂俎》所言不虚。

三顾桥碑。刘备当年屯兵新野,来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必经梅溪河桥。该桥原本是一座极普通的小桥,因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此桥,世称三顾桥,至今约有年历史。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年元月6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此碑虽残,却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叶县陵墓志。《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今平顶山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有诸葛庙遗址,东有诸葛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竖立在妇幼保健站院内,至今保存完好。

方城晋代诗画石。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躬耕歌》共30句、多字:“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其落款为: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躬耕歌》文词朴实无华,雅俗共赏。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闪烁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远,与三国相近;二是系东晋名宦顾和手书,有较高的声望;三是出土在南阳,且至今保存完好。

田产购置

南阳卧龙岗碑阴载,诸葛亮在南阳两个地方置有田产:

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

唐河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

按照《中州杂俎》中的记载,诸葛亮倒真的像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或者四处买田的小地主。这才是诸葛亮本人描述的“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种真实心境和生活状态。当时,诸葛亮因为和刘表的那种若即若离、互不欣赏的关系,在南阳躬耕,在南阳当地购置田产,并抽空去这些地方去巡查管理、收租收税,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活动踪迹有迹可寻。

裕州(今天南阳方城县)石峡口有石记犹存;

新野(今南阳新野县)野白岗有古井;

唐县(今南阳唐河县)有诸葛庄有出土“诸葛庄”古碑

叶县(今平顶山叶县,原属南阳)平山有诸葛庙、金鸡冢。三是依靠田产维持生计。诸葛亮强调自己“臣本布衣”,但是他绝对不会做一辈子农民。他的躬耕生活需要读书,需要交友,需要广采信息,需要与诸葛四友和其他各种人才探讨分析局势,没有一定规模的田产,如何维持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