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四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别具一格的校园布局,有着优秀的文化品质,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卓越英才。再次崛起的市四中,在挑战中砥砺前行,在提升教育质量的道路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坚持敏求之、力行之。
回顾辉煌历史,发掘创业精神,提炼核心文化。市四中始建于年,当时命名为“南阳私立女子中学”,由民国南阳首任知府、同盟会会员杨鹤汀联合著名甲骨文学者董作宾、著名教育家张嘉谋共同创办。民国初年创办女子学校,开时代之先河,像一股清流注入了南阳大地。建校之初条件非常艰苦,杨校长借用张嘉谋老家的宅院办起了学堂;第二年又借用任德甫大院办学;第三年迁到了现在的校址,当时是破败不堪的盐店(南阳县县衙旧址)。杨校长有感而发,写了这样一首诗:“三迁校址如萍生,喜得新基待斩荆。陋室如斯且莫笑,白屋从来出公卿”。随后,不断募捐经费,广寻名师,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同时和不法分子做斗争,争取省政府支持新建女中讲楼,民国时期在河南省颇有影响。
通过梳理学校发展历史的脉络,市四中提炼出了“开拓创新不屈不挠”的校训和“趋时革新自强不息”的四中精神,用校训和四中精神统领学校工作全局。
用活文物资源,发掘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市四中拥有独特的文物资源,南阳女中讲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盐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两栋建筑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一个建于年,另一个建于清朝年间(盐店曾经是南阳县县衙)。这两栋建筑无声地诉说着沧桑的历史,展现着不朽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
女中讲楼旧址
老员店旧址现为校史馆
近几年,市四中和文物保护单位结合,对文物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因地制宜,建成校史展馆。通过展示建校近百年的沧桑变化传递给学生们一种奋斗不息的精神:开拓创新,不屈不挠。让学生明白越艰苦越奋斗,越奋斗未来越美好的道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杨家后人参观校史馆
探寻名人事迹、激发爱国热情、立志成才报国。市四中首任校长杨鹤汀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是南阳同盟会首领,民国南阳第一任知府,教育先驱,实业家,誉满南阳的高流名士。一门两院士,三代皆传奇。他培养了两个院士:儿子杨廷宝和长孙杨士莪。建筑大师杨廷宝是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鹤汀的二儿子杨廷宾是版画大师,为毛泽东和朱德制像。杨鹤汀的长孙杨士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是中国水声学的奠基者。
杨鹤汀、杨廷宝、杨士莪三位先生的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黄子瑞任南阳女中校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后调任南阳师专(现南阳师范学院)副校长。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抗日老战士”黄子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在南阳教育界,黄子瑞被誉为“博学和仁厚集于一身”的典范。
唐河县党史馆展示的黄氏三兄妹照片及黄子瑞同志荣获的勋章
与市四中有直接关系的名人还有:董作宾,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张嘉谋,民国教育家、藏书家等。他们,是南阳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一代代四中人,都从他们身上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沉的爱国热情,炽热的民族情怀,痴迷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张嘉谋先生董作宾先生
作者:南阳市第四中学校长孙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