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阳晚报」
在南召县南河店镇郭营村文化广场,非遗项目大调曲表演精彩纷呈。
三弦书、大调曲、小戏小品展演……南阳市“根在沃土感念党恩”农民文化活动周近日落幕,一幕幕民俗大戏在各县区精彩上演,展现出新时代新农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重视文化建设,既是留住乡愁,也是为整个乡村振兴提供生生不息的动能。如何把文化贯穿于乡村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全面振兴培根铸魂?我市正积极探索出一条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农民文化活动周期间,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开展的民俗表演引人注目。
完善设施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坑洼的乡村小道变成平整洁净的水泥路面,乡村土戏台被改建成文化广场……每到夜晚,唐河县大河屯镇大河屯村文化广场上的音响就会定时响起,明亮的灯光下,村民们在这里跳舞、唱戏、下棋、打太极、看电影,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方城县拐河镇文化社团自编自演舞蹈《拐河之恋》。
走进方城县券桥镇的农家书屋,室内窗明几净,书香弥漫。一排排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书籍,党史学习类、种植养殖科技类、法律常识类、政治理论类……凡是村民需要的书籍都被收进农家书屋里。该镇把农家书屋作为农民群众文化休闲、开阔视野、增长农业生产知识的平台,作为学习新思想、弘扬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积极打造“党味浓郁”“农味十足”“趣味浓厚”的农家“三味书屋”,让“小书屋”发挥“大能量”,为乡村振兴补充文化力量,为思想建设延伸服务空间。
方城县券桥镇农家书屋人气旺。
卧龙区蒲山镇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累计募捐社会资金余万元,建设一座占地25亩,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电影院及公益培训基地为一体的镇级“三馆一院”。此举得到省文旅厅领导的赞赏,在全省尚属首例。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导,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为抓手,利用政策的普惠性,结合乡村振兴,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布局,推动城乡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补短板强弱项项目,推动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通过新建、改扩建达标定级。
截至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有文化馆15家,分馆家,文化活动室个,文化广场个;图书馆13家,分馆家,城市书房28家,农家书屋个,藏书量约万册;乡镇综合文化站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个。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日新月异,线上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实现“群众点单”与“政府买单”无缝对接;利用“百姓文化云”“文化豫约”网络平台,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
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和社区文化发展。开展“诸葛书屋”建设活动,围绕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以及重大节庆活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培育阅读品牌,打造“书香南阳”。围绕建党周年,组织开展“唱响白河”“群星耀中原——广场舞、大合唱”等品牌活动。鼓励各县区加强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继续以“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寻找村宝”活动为抓手,挖掘培育基层文化能人,为各级群众文化活动搭建多种类、多层次交流平台。
乡村文化是乡村民众群体生活智慧的结晶。在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我市以乡风文明和乡村振兴为主线,持续开展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以乡风文明助力移风易俗,真正实现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标,让基层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纳、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新方式。
挖掘资源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在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上,我市尤其注重引进文化种子,激发内生动力,让每个村民不仅看到乡村振兴,更要参与其中,感受幸福。以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为抓手,全市通过培育一批文化志愿者队伍,挖掘一批乡村文化能人,在农村广阔天地留下一批永不撤离的文化“特种队”。
新野县文化志愿者送文化进乡村。
“我们镇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社团就有8个,人数超过人,大家自编自导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们的业余生活。”方城县拐河镇组织委员王小柯告诉记者。该镇35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广场38个,绝大多数广场都有大戏台、健身器材等;村村都有广场舞队、狮子队、锣鼓队。农闲季节和重大节日,各村文化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乡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有甄别地吸收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构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
今年国庆期间,南召县南河店镇文化合作社组织非遗大调曲协会宣传队、镇曲剧团到农村、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文化志愿者们自编自演的《普法颂》《全民战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起到了宣传引导作用。民俗表演抬花轿、跑旱船、盘鼓、腰鼓等,深受戏迷群众的喜爱。不少村民赞不绝口:“咱老百姓有吃有喝,不出村又有戏看,真够享福啦!”特别是在今年特大洪水灾害面前,该镇文化合作社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组织全体成员到韦湾、姜先沟、漆树园等库区村慰问,送去救灾物品,深入受灾户,促膝谈心,嘘寒问暖,不少村民感动得热泪盈眶。
“今年以来,我们把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对镇村两级文化合作社建设进行针对性引导。目前,全镇25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分社,有社旗有标志。每逢节假日,我们就依托村级文化合作社举办文艺汇演、系列文化、非遗项目大调曲表演等活动,为村民奉献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南河店镇党委书记张道科说。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在文化主体意识上,要确立其文化主体地位,让广大居民在文化家园的建设中拥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唤起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科负责人张存说,在充分审视历史经验和认清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有助于彰显农民的文化自信与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展现现代乡村的新气象。
为真正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我市以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为抓手,将群众文化活动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在建设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创新。目前,全市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34个,重点打造25个,文艺团队个,文化志愿者个;注册文化志愿者5.5万余人,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志愿队伍;同时在中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网上注册文化志愿团队个、志愿者名,年上传文化志愿活动场,基层活动26场。
赋能发展推动文旅文创产业加速融合
乡村兴,文化兴。乡村文化的繁荣程度反映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状况。只有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
淅川县毛堂乡龙泉村农耕文化园扮靓美丽乡村。
作为一名文化志愿者,也是村文化合作社负责人,淅川县毛堂乡龙泉村的杨道峰就是一名文化“特种兵”。年返乡创业的杨道峰,在毛堂乡龙泉村承包了多亩土地,发展乡村旅游,经营范围由种植采摘发展到餐饮、民宿。随着景区规模的不断扩大,杨道峰发现,只有丰富景区的文化资源,才能留得住游客。于是,他以龙泉乡村旅游产业为依托,先后投资余万元建设了龙泉二十四节气文化园和文化长廊,营造了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又投资建设了龙泉乡村音乐厅,组建了龙泉轻音乐团和龙泉民间艺术团。年,杨道峰牵头成立了龙泉村文化合作社,由毛堂乡龙泉村、贾营村、白水河村等村的农民自发参与,使村民在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生活也逐渐富足。
留住历史,奋斗今天,期待未来。乡村文化振兴着实落到了每一个村民的心坎上,每一张笑脸都是对生活的无限展望。以保留保护自然村庄为契机,将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提炼出来,让群众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记忆中传承乡土文化。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既是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的关键步骤,也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文化小康的重要举措。针对目前我市部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张存建议,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培养文化协管员,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同时还要不断传承乡土文脉,加强民间技艺、戏曲、乡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利用,充分发挥农村工匠作用,积极培养乡土技能人才,在继承发展传统技艺的同时,支持农民实现增收。
市文广旅局有关人士认为,让文化旅游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脉络”,真正打通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毛细血管”。立足我市独有的传统特色农业和非遗文化基础,强化乡村旅游体验。用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增强乡村文化魅力。举办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等活动。加大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农业遗迹保护力度,培育民间工艺制作、歌舞农艺表演等特色文化产业和产品,打造西峡香菇酱、镇平烧鸡、新野板面、方城石猴等特色“南阳礼物”。利用南阳月季、镇平荷花、新野桃花、西峡李花、内乡菊花、南召玉兰、方城牡丹等花卉林果种植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业观光产品。积极规划建设南阳月季小镇、荆紫关风情小镇等旅游风情小镇项目,形成特色互补、功能完备的乡村旅游产业布局体系。深度发掘文旅文创产业融合的价值,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擦亮一张张乡村旅游文化名片,激活乡村旅游的致富密码,擘画出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的象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乡村文化的建设上,我们既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又要推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让乡村文化生生不息、繁荣兴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全媒体记者段平摄影:全媒体记者段平王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