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份,夏县举办了卫夫人书法艺术节。卫夫人,多年以来,大家都认为卫夫人是夏县苏庄村人,而且夏县也把卫夫人当成县域一个文化品牌来打造。就连小编也一直相信卫夫人就是夏县人。但是,但是来了哦,盐湖区王范乡坡东村乡贤郝晓苏通过数年考证和研究,他认为,卫夫人和夏县没什么关系,她实实在在是盐湖区王范乡王范村人,而且在年,运城地方志办公室在纂修新版《运城市志》过程中,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缜密论证考察,并得到省地方志有关专家认可,决定将卫瓘、卫夫人故里确定为“在今盐湖区内”,并载入年新版《运城市志》中。此时此刻,小编也不怕发布此文遭夏县人民骂了,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小编只是还原一个历史的真相!
详情请看郝晓苏的调查文章:
卫瓘、卫夫人故里考
盐湖区郝晓苏
卫氏出于姬姓,系西周康叔之后,以封国为姓,源于河南。西汉时,河东卫氏即为诗书名门、儒学望族,故此卫氏郡望为河东。
东汉明帝(公元58—78年)时,代郡卫暠(hào同“皓”)儒学声名显著,被汉廷征召。不料在赴洛阳就任途中,因路迢体弱,卒于河东安邑县。朝廷就地赐所葬之,其家小便在此定居下来。定居河东之卫氏,虽门户未立,却仍以儒学传家。由于朝廷的恩宠及卫皓的地位声望,到东汉末年,其四世孙卫觊,青年时即学有所长,尤以文章著称,并得曹操重用,任魏尚书,封阌(wén阌乡:古地名,在现河南灵宝)乡敬侯,安邑卫氏一门始渐转盛。故此,卫氏家谱便将卫皓列为一世祖。
卫瓘(公元-年),字伯玉,晋时河东安邑人,魏尚书卫觊之子,汉征士卫皓之玄孙。卫瓘幼年丧父,事母至孝。其仕于曹魏时,精通法律,初为侍中、廷尉,办案皆合情理,颇受朝野好评。继以平蜀监军有功,被封为菑(zī)阳侯。后晋爵为公,历任青州都督、青州刺史、青州牧、幽州都督、幽州刺史、加征东、征北大将军,所处皆有政绩。卫瓘学问广博,爱好经诗,且长于书法。晋武帝时为太保,权倾朝野。惠帝时,因其性耿言直,遭贾后、楚王嫉恨,矫诏将卫瓘及子孙九人同时杀害,时年七十二岁。后楚王玮伏诛,瓘女上书晋廷,冤案方得以昭雪,追封卫瓘为兰陵郡公,谥号曰“成”。
卫夫人(公元-年),姓卫,名铄,字茂漪,东晋河东安邑人,卫瓘族子卫展之女。成年后嫁汝阴太守李矩为妻,世称卫夫人。她自幼受家学熏陶,工于书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家。据史籍载,卫夫人师随锺繇,书法自成一体,为“书圣”王羲之少时之师。其子中书郎李充,亦颇有书名。唐代张怀瓘在其《书断》中,把卫夫人的书法列为妙品。其作品有《淳化阁帖》楷书八行、《名姬帖》、《卫氏和南帖》等传世。卫夫人不仅书法艺术造诣非凡,对书法理论研究总结也成就卓著,其代表作《笔阵图》,无论对魏晋时期的书法推广,抑或对后世书法理论实践都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然而,即使现在的运城人,对卫瓘、卫夫人及卫氏家族也了解不多,至于其故里究竟何处,则更是知之甚少!经笔者几年来多方考证,卫瓘、卫夫人的故里确是今运城市盐湖区王范村。其依据如下:
一、有《山西通志》、《安邑县志》等文献可依
1、山西历史上第一部省志——《山西通志》,首创于明成化七年(公元年),其第页中载:“卫觊、卫瓘、卫恒、卫玠为安邑人。”
2、清雍正版《山西通志》之“列女卷”中,在“安邑县”条目中明确记载:“卫夫人名铄,展之女,李矩妻,学书于锺繇。”
3、首创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年)的第一部《安邑县志》(耿启、曹于汴纂修)卷之二“古迹”条目中载:“卫瓘墓在王范里,卫玠墓在瓘墓西”;卷之七“人物”中载:“卫瓘,觊之子……卫恒,瓘之子……卫玠,恒之子……”。
4、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年)出版的《解州安邑县志》中,卷之八“人物”条目中载:“晋,卫瓘,觊之子……”“卫恒,瓘之子……”“卫玠,字叔宝,恒之子……”“卫展,字道舒,历尚书郎、南阳太守、江州刺史……卒赠光禄大夫”;卷之十“列女”条目中载:“卫夫人,名铄,展之女,李矩妻,学书于锺繇”;卷之十一“古迹”条目中载:“晋太保卫瓘墓在王范村,太子洗马卫玠墓在瓘墓西”。
5、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年)刊刻的《康熙夏县志》(四卷,蒋起龙纂修)、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年)《乾隆解州夏县志》(十六卷,言如泗修)和清光绪六年(公元年)的《光绪夏县志》(十卷,黄缙荣、万启钧修,张承熊纂),为现存夏县古志书的最早版本。然志书中的古迹(墓、碑等)、人物(列女、贤才等)、艺文、杂志等条目中,均未见卫瓘、卫夫人等卫氏族人之记载。
二、有现存于盐湖区博物馆的两通石碑可据
1、刻于民国25年(公元年),由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卫挺生撰文、立法院秘书蔡元敬书的《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中载:“……东汉孝明皇帝闻公贤,遣使自代郡征公入洛阳,比至安邑途中病卒,因赐公所扫地葬焉。公之子孙因遂家于此。公墓在安邑县东北之王范村南五里鸣条岗上,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道,皆自代走茅津渡入洛阳之大道也”。
2、刻于民国25年(公元年),由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卫挺生撰文并立石,立法院秘书蔡元敬书的《晋太保录尚书事征东北大将军青幽州刺史封菑阳公赠兰陵郡公卫谥成公讳瓘之墓碑》载:“公字伯玉,魏尚书阌乡敬侯讳觊之子,汉征士讳皓之玄孙也。……公族子廷尉道舒讳展之女茂漪,名铄,适汝阴太守李矩,世称卫夫人,尝以书法授右将军王羲之,为后世所称道,世传有卫夫人《笔阵图》焉。公葬安邑县东北王范村南五里鸣条岗上,在征士公墓之西百余丈。王范村中卫家巷,公昔所宅也。……民国二十五年四月,挺生返安邑故里拜省公墓,王范村犹有奉祀之同族,而墓上旧碑久已不存,爰更立碑以志之,俾后世不忘焉。”
提起卫挺生,现在社会上大约没有几个知道他了。但在民国时期,他却是个颇有影响的人物,特别在经济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卫挺生年生,卒于年,又名体国、绍浚、韬,字申父、琛甫,号经野。湖北省枣阳县双河镇人,民国时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新编《湖北省人物志》《襄樊市志》《枣阳志》均有他的传记。据其所撰的卫瓘墓碑文载:“挺生先世于明初叶顷自王范村徙居安邑县西北之下王村,清康熙中复自安邑下王村徙居河南今唐河县与湖北枣阳县接壤之湖河镇。嘉庆间复徙枣阳唐子山北麓之石渠砦。”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家,正因其家族谱系传承有序,才得以追本溯源至此。
三、有鸣条岗上的卫皓、卫瓘、卫玠墓可证
1、卫皓墓位于现盐湖区王范村南五里的鸣条岗上。原墓有堆土坟,墓前有明万历间族人所立短碣,古碑现已不存。墓坟虽在文革中被平毁,但确切位置族人尚可指认。
2、卫瓘墓位于现盐湖区王范村南五里的鸣条岗上,在卫皓墓之西百余丈。原墓有堆土坟,墓前旧有族人所立之碑,旧碑久已不存。卫玠墓在瓘墓西。卫瓘墓现属盐湖区文物保护监控点。
四、有王范村卫家巷及卫氏后裔可寻
据诸多史籍、志书及《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等记载,东汉孝明帝闻卫皓贤,遣使自代郡征其入洛阳,但行至河东安邑(今盐湖区王范村)时病卒,朝廷赐葬在去世之地,即王范村南五里之鸣条岗上。其子孙从此就在王范村定居下来,所居之处即现今的卫家巷,至今已有多年。卫皓之后裔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卫觊、卫瓘、卫恒、卫展、卫玠、卫夫人等人才辈出,史籍留名。时世变迁,如卫挺生家族等卫氏族人又相继从王范村迁徙到全国各地。在王范村卫家巷,至今仍有卫立群、卫冰山、卫代弟等卫氏后裔生活于此。
五、有卫氏宗祠、卫氏族谱、家谱可考
盐湖区王范村卫家巷原先建有卫家宗祠,具体位置就在现卫家巷与中巷交叉口西南角。祠堂坐南朝北,占地约两亩,可惜久已不存,现已建成卫氏后人及村民新宅院。据卫氏族人讲,卫氏宗祠内原保存有卫氏族谱、家谱、铁官帽等遗物。旧时逢年过节,卫氏族人都要齐聚祠堂祭拜先祖,并到鸣条岗上祖坟扫墓祭奠。
民国25年,国民立法院立法委员、卫氏裔孙卫挺生到王范村卫家巷卫氏祠堂祭祖、续谱,并到鸣条岗省墓。当时时局动荡,为避战乱,征得王范卫氏族人同意,由王范村卫氏后裔卫满斗同卫挺生一道,将卫氏族谱、家谱等护送至南京,交由卫挺生一支族人保管。
六、关于魏晋时期河东安邑县域的解析
以上证据表明,卫瓘、卫夫人故里在盐湖区王范村已确凿无疑!至于互联网甚至一些志书上频频出现“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的情况,其原因恐怕与对资料来源不求甚解、缺乏细致地分析考证有关。
据史籍记载,禹都安邑,安邑为王畿之地。秦置郡县,安邑为河东郡治所。西汉,安邑为河东郡首县。魏晋因袭汉制,仍设河东郡安邑县。此时安邑县管辖区域应包括现在的夏县及盐湖区(除原解县)的大部分区域,而王范村正处在此范围之内。因此说,魏晋时期以卫瓘,卫夫人为代表的河东卫氏家族,他们的故里王范村无疑隶属于当时的安邑县管辖。
北魏时,安邑县始分为南北二县。明成化七年《山西通志》中载:“夏县……后魏神初,分安邑东地立夏县。”清康熙四十七年的《夏县志》中载“北魏神元年(公元年)分安邑地置夏县。”清乾隆二十八年《乾隆解州安邑县志》卷之一“沿革”中载:“后魏神初,分安邑东地为夏县,西仍为安邑。”年版《夏县志》中载:“北魏神元年(公元年),安邑县改为北安邑,在安邑南15公里处设南安邑县。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年),改北安邑县为夏县,此为夏县得名之始。”而此时期的王范村所处地域,则属于南安邑管辖范围。后南安邑仍称安邑县,此后历一千多年,虽县级建制分合屡有变迁,直到年由县变为现在的街道办事处,而安邑之名弗改。
所以,把魏晋时期的“河东安邑”等同于“今夏县”起码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夏县由安邑而设不假,但仅限于安邑东地(北安邑县),倘若如此,那又将南安邑(安邑西地)置于何处?更何况王范村自古以来就属于安邑县管辖范围,无论秦汉魏晋,更别说北魏太和后的一千多年,始终没有归夏县管辖过。这从当地的方言、民俗与近在咫尺的夏县迥异,也可略见一斑。
综上所述,应该讲,魏晋时期的河东安邑指“今夏县及盐湖区(除原解县)的大部分区域”才是准确全面的。这样,卫瓘、卫夫人是魏晋时期河东安邑(今盐湖区王范村)人,就顺理成章、也不难理解了。
正是基于以上考证,年,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在纂修新版《运城市志》过程中,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过缜密论证考查,并得到省地方志办有关专家认可后,决定将卫瓘、卫夫人的故里确定为“在今盐湖区内”,并载入年新版《运城市志》中。
卫瓘、卫夫人是今运城市盐湖区人,其故里就在王范村。
参考文献资料:
1、明成化七年(公元年)《山西通志》
2、清雍正版《山西通志》
3、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年)《安邑县志》
4、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年)《夏县志》
5、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年)《乾隆解州安邑县志》
6、公元年版《山西通史》
7、公元年版《运城市志》(县级)
8、公元年版《夏县志》
9、公元年版《山西省志》
10、公元年版《运城市志》
11、民国二十五年(年)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裔孙卫挺生撰文的《汉征士卫公讳暠之墓碑》
12、民国二十五年(年)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裔孙卫挺生撰文并立石的《晋太保、录尚书事、征东北大将军、青幽州刺史、封菑阳公、赠兰陵郡公卫谥成公讳瓘之墓碑》。
13、王范村卫家巷村民、卫氏族人后裔卫立群访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