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些地方(主要是农村)的地名叫“什么什么营”,或者是别的什么营的,那么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叫”什么营“,这其中有哪些历史故实呢?这都跟清初郑成功失败后他的部下降清后被内迁有关。“闽营人”是指康熙初年由福建沿海移驻内地屯垦的明郑降清官兵。
明朝末年,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自缢,然而大明王朝并没有立刻从历史上消失,在南方建立了多个南明政权,这是明朝的延续,然而这些政权也没能挽救明朝,最后被清军逐个击破,大明最终还是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在南明所有政权中有一个隆武政权,隆武帝朱聿键是朱元璋九世孙,明末逃往南方,在福建福州被拥立为帝。他是个有为之主,可惜他的手下没人听他的,他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他的手下有个人叫郑芝龙,郑芝龙有个儿子叫郑成功,郑芝龙后来投靠了清朝,清廷将他囚禁,并将他杀死。
清廷继续招降郑成功,可是郑成功却不为所动,他表面依附于南明政权,实则自立对抗清廷。
康熙元年(年5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所属部将保举郑袭(郑成功胞弟)嗣延平王位。驻守厦门、金门等海防的将领拥立郑经继位。郑经发兵台湾,郑氏内讧,经过一番兵戎相见,郑军元气大伤。郑经杀亲灭族而继位,割据台湾与清廷分庭抗礼。
清廷视台湾为眼中钉肉中刺,康熙帝即位后,立志收复台湾,于是重用了降清的施琅和黄廷,二人精心谋划收复台湾。可是两次发兵进攻台湾都没有结果。清廷也明白此刻不是取台湾的时机,于是就诏令施琅入京任用,诏令黄廷疏散所部将士(害怕他们再次聚集谋反),分批迁入内地屯垦,这就是“闽营人”和”闽营“的由来。
其中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和湖北都有分布,但是数量极少。分布最广、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是河南。闽营将士主要分布在河南的济源、鲁山、南阳、邓州、方城、唐河、镇平、新野、泌阳、洛宁、宜阳、渑池、卢氏、鄢陵、长葛等地。这些地方如今都有很多叫做”什么营“的地名或者村名(有几个叫做闽营),这都是当时郑成功部下们内迁的结果。
福建简称”闽“,而他们到中原后就称为”闽营“意思是福建人的营地。其中也有很多著名的将领。
蔡禄,降清后,率部多人自海路北上。清廷授其河南、河北两镇总兵官职务。移驻河南省怀庆府济源县。他所带领的漳州籍将士落籍怀庆府各县。而漳浦籍将士蔡、田、江、康、聂、汤、孙等姓氏占籍济源。(如今,济源这几个姓的极有可能就是当初闽营人迁至此地)
康熙七年初,黄廷等将官率领的一支六、七万人(含家眷)移驻的庞大队伍,领命沿着海路北上,直指京师,请示屯田,由此掀开了影响最大的“闽营人”迁徙中原的历史大幕。
黄廷是郑成功手下重要将领。福建泉州人,官拜提督,右先锋。清廷令其部众沿卢沟桥、山海关、保定、邯郸入河南一线沿途疏散部众,命地方政府加以就地安置。
《武胄.武功》云:“黄廷,字华明,福建人,明末聚兵海上,唐王封为永安伯。投诚本朝,封慕义伯,屯长乐。康熙七年,迁廷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兵事志.闽营》云“康熙七年,黄廷自卢沟桥南下至邓,临县留兵屯垦,而在宛者分驻七县。”
黄廷亲自带领五营亲兵余人屯邓州后,分设新店、茶店、曲河、黄渠、冠军五里,设四十八村。
左都督许胜携一营驻黄渠里;前镇都督陈魁、后镇都督蒋钦分别与岗陈、蒋庄设立都督府,骠骑将军周殿卿率台湾族一营分驻冠军里,并建台湾村。
副将余伯益部屯方城;左都督杨正及佥事张翌部屯新野;督佥事涂孝臣(涂显)部屯唐河;如今唐河县的闽营就在唐河昝岗乡,这个地方主要是姓涂的,就是涂显所带涂氏后代,当初从福建迁到这里,并且还是拖家带口的,就形成了几个村庄,现在的东小庄就是以前的后营。
翁求部屯南阳。在南阳县设闽营保,陈卦与其弟和郭、苏、翁、许、马、黄、林、蔡、陈诸姓在此安营扎寨。陈贤部屯镇平,在此屯田的还有总骑陈显,骑尉陈非二人,另田某、苏某屯泌阳。
副总兵骠骑将军张开,漳州府诏安县人,带领多人,驻扎在永宁县赵村塬张营村,设永安里,其部下分别驻扎在巩营、马营、西山底、彭洼、汤沟、营房寨、陈宋、刘营诸村。昭勇将军张宗荃、督佥事詹某驻张营村,昭勇将军林长驻西山底村,昭勇将军李鸣岐驻营房寨。
这些来自闽地的闽营人,迁入内地后还曾拿起武器抵抗外敌,康熙十六年(年)参与远征云南讨伐吴三桂叛乱;康熙二十三年,领命远征俄国侵略者;康熙二十八年调戍古北口;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两次跟随康熙帝亲征新疆葛尔丹叛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闽营人早已经同中原人士没有区别了,原来老一代闽营人老去后,新的人大多都是农民,他们共同劳作,联姻结亲,繁衍生息,为中原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今河南很多地方的地名都有叫什么营的地方,这就跟当初吞并开垦有关。南阳辖下的几个县市都有很多叫营的地方,这都是当初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