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虎环抱的石柱山是大禹系舟处,如果舟能找

在我们国家,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是要考试你大禹治水治的是那条江河的话,四个备选答案:黄河、长江、淮河、海河,你会选哪个呢?

千里淮源

很少有人知道,大禹治水治的是淮河,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动轨迹在豫南,然后沿淮河直下安徽江浙,要不是大禹会天下诸侯于稽山的话,会稽山的名字有是怎么来的呢?要不是治理淮河怎么会娶了涂山氏的美女,又怎么会三过家门而不入呢。

且很少有人知道,淮河流域有多大,简单地说,黄河南岸的郑州,乃至位于郑州最北边花园口的黄河迎宾馆,都属于淮河流域呢。

在我们国家,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可谓众所周知。但是,淮河的源头在桐柏山淮源,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更不用说,知道还有一条河叫做西淮河了。

在我们国家,南阳曾经一千多万人口排名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阵营,尽管二十年人口不增长,如今单论人口的话,仍然是排在前十的大城市,许多人都是知道的。

但是,大家只知道南阳有年的城邦历史记载,南阳的唐河县却有年的历史文化,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今天我们就从大禹治水开始,从讲好唐河故事出发,论论唐河的文旅资源,抛砖引玉,结合冯友兰的老乡们的智慧才华,猜想一下如何实现经济转型之下,唐河的文旅融合发展、以及怎么做好旅游开发。

南阳的名字出现在周朝初年,因为成周之南、汉水之阳而得名。在南阳这个名字出现之前,这个地方难道就没有名字称呼了吗?

有。

在南阳出现以前,这里一分而为二,共有两个名字——做唐州和邓州。邓州属于汉丹流域冲积平原,而唐州则属于西淮河流域冲积平原,西淮河随着大禹治水成效显著、湿润气候逐步的稳定、以及汉丹崛起,这个名字几乎被人完全遗忘掉了,更别说西淮河里面夹杂着的故事。

邓州据说是与上古天文学家夸父有关,夸父逐日化为邓林(另外再找时间论证这个极富戏剧性的上古文化),邓州不是今天要讨论的内容,暂且搁置。

我们今天分说一下唐州的历史渊源及文化,据史料中记载,唐州地界大致包括今天的鲁山、方城、社旗、泌阳、新野、枣阳、桐柏、宛城、镇平等区域范围。

规划里的唐河水岸

那么为什么唐州又叫唐河了呢?

大致上有两个原因,一个秦汉以后,科技进步改变世界——冶铁技术中心西移南阳卧龙区、镇平一带(镇平古为吕国,吕就是两个摞起来的铁饼子),特别是南阳郡的整合与崛起,方城、新野、泌阳不断壮大分出去了,再叫唐州不合适了。

这一个就是,在实用哲学的历史人文里面,在传承淡漠的时候,就会把需要传承的重点部分化作地名,以强化记忆。

那么,唐河的河,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还真有,这里的河很是奇怪,有两条河流都是倒流河,自东向西的倒流河,起名唐河是想让大家记得,这个地方与倒流河有关,这个有倒流河的地方,在地下面埋藏着大禹治水的文化线索。具体密码,让我们从头道来。

祁仪山水

唐河有个乡镇名叫祁仪,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祁是什么意思?祁有什么仪式,祁的仪式是什么,有什么是必须要后人记得的事情、需要融入在生产生活的仪式里面吗?

简单一考证,与祁和唐相关的是前三皇后五帝的五帝之首唐尧。

原来,唐尧出在祁氏,是一代伟大的帝王,在位一百年,施行禅让制,把岗位送给了舜,舜把唐尧之子丹朱或者下任的大禹把丹朱的后人封在了鲁山,或者方城一带,

后来洪水起,发大水了,大禹治水,救了唐尧后人,把他们从伏牛山东头接到了大别山西部,洪水退后,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于是、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这里就开始叫做唐或者唐州了,唐的祖庙或者祭奠之地,就在祁仪。

祁仪有座山,名叫石柱山,石柱山南坡在祁仪,北坡在马振抚,山上有两方巨石,冲天耸立。相传这两块大石头就是大禹治水时候的系舟石。

石柱山下有万亩水库叫做虎山水库,又名九龙湖,今天还有一万多亩水域面积像龙虎环抱着石柱山,水库水源叫做石步河也同样来自桐柏山淮源,古代就叫西淮河,西淮河出了九龙湖又名三家河,自东向西倒流47公里汇入唐河。

石柱山,大禹系舟处

大禹治水为什么要把舟系在石柱山山顶之上,他系在石柱山上的舟最后又去了哪里呢?

这不能不让我们猜测,西方神话故事里的同样的记载,天降洪水,只有诺亚方舟才能救世。

唐河同样有个故事,说古时候,这里一片汪洋,最后的人们被大禹救上大船,拉到了石柱山,靠岸上山,活了下来。最后,大船上面有了土地,变成了唐州,人们又可以在这里耕种生活,繁衍生息了。为了不让大船(新得的土地)再次流失,大禹就在桐柏山淮源的大井里面下了一根定海神针(是否就是撑船的篙,后来就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新野县官吴承恩把听到的这个故事改编成了西游记),定住了东海,锁住了蛟龙。

一片汪洋

如此一来,船篙变成了故事里的定海神针,就理所当然了。大船变成唐州的原型就是大禹用船把唐尧、丹朱的后人从鲁山或者方城洪水里面解救了出来,送往淮源高山上面,等洪水退后,唐尧、丹朱的后裔们就把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叫做唐州,在下山之处,立个祠堂什么的起名祁仪,用来感恩大禹,敬奉祖先。

到了隋唐时代,佛教进入我们国家,或许是为了传播信仰,或许是其他缘故,凡是有灵异之处之地,总要插上一脚,在这种干预之下,这个沉船的故事就变的更加扑朔迷离了,说是,突遇洪水,洪水太大,不善良的船主把撑船的神篙丢了,造成沉船于此,船沉西淮河之后,化为唐州。

死里逃生活下来的船工就开始在下游各地寻觅竹林和竹园,采撷竹笋回植于唐(听起来好像是一个生态修复的故事一样),后来终于生出一枝“金竹”,金竹成熟开花了,香飘十里,引来窥觑,要夺走沉船,船工后人誓死捍卫,定住了唐州之舟,没让开走,为了镇住海眼,防止有人再次把唐州之船开走,建造一座泗州塔,镇压住了。

其实,丹朱既然被载入历史,必有他的过人之处,历史记载丹朱贪玩(丹朱受封于丹水、也就是今天的淅川),是最早的围棋棋圣(啊呀,一不小心南阳又多一圣)。帝尧说: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这句话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里。

但是在《山海经》里面,记载古代首领,丹朱却被称作丹朱帝。郑玄说:德配天地,再整不再私,曰帝。这说明在郑玄时代,丹朱是很有威望,声名很显赫的人。民间野史《竹书纪年》里面对丹朱记述很多,暂不列举。

被称作赤子其人,星斗其文的文化大家沈从文,在故宫博物馆做了多年研究员,对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研究颇多,他一生温润,很是受人尊重,却把自己家的孩子取名丹朱,可见丹朱并没有不肖的表现。

总之,丹朱或者丹朱的后人,因为大洪水,从汉丹岸边的邓州迁移到了西淮河岸边的唐州,深耕扎根,分枝散叶,开花结果,又繁荣了起来。

这样一来,唐河故事就变得非常圆满。

因此,建议:可选择在西淮河或者泌阳河汇入唐河处的某处水面,造一艘石船,将这方水面取名舟湖,唐舟湖,沉舟湖,或者西湖、西流湖(西淮河倒流水),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使得唐州民众明白自己的来历出处,顺便把前三皇、后五帝的五帝之首帝尧的功德事迹、文化价值记述清楚;在祁仪乡做好唐尧祖脉的文化大典,同时积极宣传大禹治水的功绩,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设方式找到历史依据。

唐河水质

事实上,唐河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经济下行以来,大家都在思考转型发展,作为亚洲原住民农业的典范,惜土如命的南阳人默默孤守盆地生态许多年,拒绝高污染企业进家门,拒绝建设核电站,甚至多次把在南阳建大学的机会拱手相让给下江那边。

很多人一直到去年,参观了改革开放40年国民建设的成就展,才幡然醒悟“闭关锁国”的结果是影响了发展,后悔得直跺脚,希望补上工业发展这一课。刚想通工业才是一条富强路,不料想,国家又提倡转型、绿色发展了,我的妈呀,啥是绿色发展、咋整才算是个绿色发展呢?

唐河雕塑

老乡们的胡子都愁白了。

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联合报业集团建了一个绿色发展课题组,做了一份《南阳盆地绿色觉醒》的报告,把盆地、山水、自然、文化看成是南阳独具的资源禀赋,一片哗然,引发几次大讨论,有人抵制,有人赞成。有人说我们是盆地意识的受害者,狭隘盆地局限了我们的思维,盆地怎么还成了优势资源呢,又是胡扯;有人说南阳盆地走出好几个圣贤,历史名人过两千,院士十多位,还有作家群、王永民等大卡影响全国的表现,这个盆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今天终于被正名,要给点赞。

水岸垂钓

唐河呢?

他们高度重视丰厚的历史文化祭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正在不断地拓宽唐河构架,文化对标,就像一轮红日一般,沿着西淮河的水流,冉冉升出地平线。

从叫响老家河南文旅品牌出发,唐河确实也是南阳最能做好的两个地方之一,万唐河人,你准备好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