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规范的停车场、尽显方寸之美的口袋公园、饭后休闲的健身场所……近日,不少家住翔安区桐梓社区、同美社区、新圩社区的居民,节假日返乡后,都发现住了几十年的“城中村”不仅提了“颜值”,还增了“气质”。
原来,今年以来,翔安区在辖内启动“城中村”治理试点工作,持续推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桐梓社区、同美社区、田墘社区、陈塘社区、沙美社区、城场社区、新圩社区、鼓锣社区、赵岗村等首批9个“城中村”治理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和指导,城中村治理随意性大,村容村貌改善力度不大。今年结合实际,翔安区创新提出了“五个再造工程”——基层治理再造、人居环境再造、科技合围再造、产业业态再造、文明文化再造,并根据此思路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紧盯项目抓推进。
据悉,翔安区先后梳理生成包括停车场、口袋公园、休闲健身场所、智慧社区信息系统等项目55个,目前已完成新圩社区镇口路“白改黑”、桐梓社区主干道两侧墙体彩绘、田墘社区样板街区改造、陈塘社区新莲路道路提升改造等项目建设。
作为翔安区首批“城中村”治理突出的村(社区),马巷街道桐梓社区治理成效可圈可点。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从前的桐梓村承担着厦门大部分的废旧物品回收任务,“垃圾村”也因此“名声在外”。村内各处角落的垃圾时常被堆得像个小山包,污水肆意横流,散发出难以忍受的味道。如今再看桐梓社区门前街口,堆积如山的垃圾被清扫一空,道路变得开阔整洁;铁皮房、鸡舍鸭舍等乱搭乱建也被拆除,村子的美观程度显而易见。
此外,桐梓社区在人居环境再造工程上,在全区率先试行“美丽家园积分”制度,对居民房前屋后、畜禽、垃圾等情况进行考评,根据考评公示结果发放积分兑换卡,居民凭积分兑换卡到超市兑换各类物品。“我们把房前屋后整理干净之后,还可以兑换生活必需品,大家感到很高兴,也都积极地配合,现在我们的村子已经焕然一新。”社区居民朱英明说道。
如今,漫步在翔安区外来流动人口多的“城中村”,道路整洁敞亮,人车各行其道,垃圾分类井然有序,公共空间开阔舒畅,再也见不到乱搭乱建,美丽乡村新风貌“芳容渐显”。探索“城中村”治理新路径,翔安区奏响了人居环境整治新乐章。(海西晨报记者陈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