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蓼国与一支谢姓人可能存在关系的初探
作者:谢侗林
古蓼国在春秋战国的史志里,诸侯国比比皆是;在古南阳的史册中,各方国争霸一方。《孟子》里写到,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礼·王制》:五国以为属,十国以为连,二十国以为卒,二百一十国以为州。综合其他资料,古代的国与今天的国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公元前时代的国,一般方圆百里,是其统辖范围。民间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音的说法,足见十里、百里、千里是一个非法律性习惯性界线。
古蓼国遗址(唐河县湖阳镇)多年前,南阳有十多个方国,分别是今南阳的谢、桐柏南部的唐、唐河南部的蓼(今湖阳镇方圆百里)、内乡的郦、淅川的鄀(音若)、西峡的许、析,今邓州市周边的邓(有争议)、今鲁山境内的应、方城的鄫、今湖北境内的随、谷。今天我们重点说说唐河南部的古蓼国管辖范围及存在时间。那么,古蓼国在如今的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可资怀念的遗踪?幸运的是,史籍对这个古国不乏记载,《汉书·地理志》说,南阳郡湖阳县,“故蓼国也”;西晋杜预注《左传》也说,“蓼国,今枣阳县东南湖阳城”;《水经注》也引《汉书》说,唐河县南80里的湖阳县故城,乃“故蓼国也”。
廖阳河古蓼国存在的时间比较悠久,有趣的是在春秋时代有三个蓼国。其中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以南40里的湖阳镇,与龙潭镇、苍家台镇近在咫尺。东北依蓼山,山下有蓼王叔安疏洪治水开凿的人工河蓼阳河、蓼阴河,是世界蓼氏发祥地,当蓼阳河流经汉龙潭进入仓家台后流入唐河(古比水)。该蓼(liǎo)国是淮夷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一个诸侯国。该支蓼姓的来源要追溯到帝舜时期,有贤臣皋陶任大理之官(相当于司法长官),治国有方。帝舜仙逝,大禹继位,建立夏王朝,封皋陶之孙磊于蓼山(今唐河县湖阳镇)为食邑,历经年(请看清楚该蓼国历经年),管辖范围为方圆百里。据现有资料推测,古蓼国疆域大约包括今唐河南部、湖北枣阳北部大部(不过,古代中原的政治格局与今天迥异)。春秋时期被楚国大军攻占。蓼国国王皋昆带领蓼国臣民背井离乡,沿淮水东迁在今固始及附近等地建立蓼国。第三个是在今安徽省舒城县一带有舒蓼国,为偃姓的群舒之一。蓼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蓼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蓼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三是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五是出自张姓,入赘蓼家而改姓;六是出自赐姓。
由以上不难推出,古蓼国与所谓另一谢国地理性同时存的可能性不大。经过专家、学者、政府等的考古、研究、探讨、比照,得出古谢国在南阳宛城的结论是正确的,可我们不排除谢姓一支在唐河生活过的可能。姓氏文化的复杂性、多变形、颠覆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此在寻根祭祖搞好姓氏文化的过程中,所有中华儿女、所有姓氏家人、所有宗亲支脉,要时刻保持冷静,多份和谐,少分争执;要顾全大局,多份诚意,少份不敬;要团结一致,多做实事,少些空谈。
求真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