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记者赵大明
如果说西瓜在我国是最受欢迎的夏季时令水果,也并不为过。据近年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亚洲的西瓜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3%,其中约80%来自我国。尽管我国西瓜产量巨大,但出口量并不大,也就是说,全球每年有近七成西瓜是被我国“吃瓜群众”吃掉的。
一些传说认为,西瓜是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的,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后来才慢慢变成了“西瓜”。但学术界一般认为,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已经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大约在公元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我国,故称为“西瓜”。
在我省,西瓜种植较为普遍,一些地方的西瓜产品远近闻名,如“开封西瓜”“中牟西瓜”“孟津西瓜”“扶沟西瓜”等。其中,商丘市夏邑县是我省首个被授予“中国西瓜之乡”称号的城市。今年,南阳市唐河县的“唐河西瓜”也入选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夏邑和唐河,都是千年古县。夏邑县位于我省东部,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古称栗邑,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素有“中国孔祖之地”的称谓,也是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而唐河县地处我省西南部,古称唐州、泌洲,为长安、洛阳通向江汉平原的官道,物阜民丰,走出过东汉大将马武、光禄大夫樊宏以及中国现代哲学泰斗冯友兰等名人。
闲时,不妨来这两座小城走走逛逛。在那里,相信你不会满足于做个路过的“吃瓜群众”,而是被独特而绵长的人间风味所感染,流连于故乡一样的他乡。
夏邑——
城湖故事
文:张西礼
在夏邑,最美的风景当数城湖。城湖分为八块水面,俯瞰之下,就像八颗碧珠镶嵌在古城的周围。城湖曾是条护城河,古时,夏邑古城的城墙分为内外两道,外城墙把宽阔的河划开了,再加上城内四个方向直伸出来的、玉臂般的小道,水就被割成了八块“镜子”。水镜映着小城,绿柳在水边垂下丝绦,渔夫在小船上抛下渔网、喊着渔歌,把个小城点缀得如诗如画。
城湖的故事很多,也很远。早些年,城湖的内湖水含碱量高,小城的人们洗衣服用不着肥皂,衣服往水里一泡,脱去鞋子、挽起裤腿,用脚丫子将衣服揉搓几下,再放进外城河里涮一涮,就干净得没法说。那时候每到太阳快要落山,女子在湖边浣衣、说笑,鸭子在湖面上追逐嬉戏,是城湖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到夏天,内湖的青蛙很多,却听不到青蛙鸣叫,只能看见蛙鼓一张一翕。当地人都说:“夏邑的蛤蟆真特别,干鼓肚皮叫不出声。”后来才知道,这也是水中含碱量高所致。还有个有趣的故事,也一直被人们传说着:据说在城湖的西南方块里有座石头堆砌的坟,名叫“要嘛坟”。这里葬着西汉时期的栗王马藻。马藻是夏邑人,一生为官清正,他的儿子马超却完全不像父亲,游手好闲,不想入仕。他夏天反穿皮袄,冬天倒披单衣,整日趿拉着草鞋,让他往东他偏往西,人送外号“要嘛”。马藻临终之际把儿子叫到床前,心想儿子将来一定会悖逆着他的话去做,干脆正话反说:“我死后,一定不能用好棺木,也不要把我埋在土里。”父亲去世后,要嘛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就让人造了一副上好的棺,将父亲葬在城湖的西南角,并筑了个青石墓。从此,马超痛改前非,做了个好官,死后也和父亲一起葬在了城湖里。
城湖拱卫着小城,也为人们提供着一道道美食,比如鲫鱼蒲菜。城湖的水边生长着一丛丛芦苇和蒲草,每到春季,蒲草就从水下黑黑的泥中钻出来,鱼儿在草间嬉戏。湖中的鱼有许多种,最有特色的是鲫鱼。这里的鲫鱼和别处不同:浅水处的鲫鱼,背是浅灰色或浅黄色的;深水处的鲫鱼,背是深灰色或金黄色的。据说,清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时路过徐州,召见夏邑籍官员彭家屏询问地方民情。彭家屏就请乡亲们做了一道独特的风味小吃:厨师将湖边的蒲草拔下来,将蒲茎剥去外皮,只留下或鹅黄或白嫩的内芯,犹如玉笋一般,再将深水中捕来的鲫鱼收拾干净,和新鲜的“蒲笋”放在一起,加入作料、文火烹制,最后淋上夏邑特产的小磨芝麻香油,一道鲫鱼蒲菜就制成了。
乾隆品尝美食后,赞不绝口,将彭家屏召回京里任职。从此,夏邑人便将鲫鱼蒲菜当作招待贵宾的佳品。现在就更不用说了,鲫鱼蒲菜已经成了当地的名吃,是许多酒店、饭庄菜谱上的一道招牌菜。
朋友,来夏邑吧——逛逛城湖,尝尝鲫鱼蒲菜,你一定会终生难忘。
长寿阁下
文:晓宇
年,夏邑县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评为“中国长寿之乡”。经过专家反复调查与考证,这块土地上有一百七十多位百岁老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三万多人,全县人口平均年龄在七十八岁以上。为此,夏邑人在城南一条运河岸边打造出一个长寿苑景区,周长十里余。每到晨昏,很多老人和年轻人会来到这里,甩开臂膀、沁着汗珠健步如飞,身旁的花草树木、假山栈径招手相伴。台墀广场上,有太极拳爱好者和着乐曲起舞,也有瑜伽爱好者“柔情似水”。远远看去,小城居民真是自在、幸福,会养生。
这条河原本是废弃了的周商永运河,河道断断续续,除了汛期多半是干涸无水,杂草丛生,一度还成了垃圾场。然而,经过十年努力,当地人终于变废为宝,也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河流带来的福祉。
夏邑县长寿阁苗育才摄
夏邑人最津津乐道的,是长寿苑东端的长寿阁。它耸立于运河岸边,古色古香,共七层、50多米高,气势恢弘。长寿文化、孔祖文化、孝贤文化等,无不在此间展示。长寿阁院中的门厅外,挂着名人题写的匾额:天下长寿第一阁。站在门前凝目而立,让人不由得涌出一股自豪感。大门的东西两侧有长廊,悬挂的是一百多幅百岁老人的照片。这些照片中的老人面容慈祥,被一拨又一拨的人赞叹着、羡慕着。乡民常在长廊中走动,指点着说这是俺村谁谁的奶奶、谁谁的爷爷,话语间带着自得。许多人就问:活这么大年纪,他们平时吃的啥?有的就开始介绍经验,说自己的爷爷爱吃素菜、奶奶爱吃猪肉粉条炖白菜,等等。于是,一些有心人就在长寿食品上动起了脑筋。
退伍老兵张俊敏认为,鲜嫩的芽苗对养生非常重要。于是他就在自家住室内试验,种起了芽苗菜。他将豌豆种子、辣萝卜种子、香椿种子装在一个个长方形的塑料盘里,盘分两层,上层镂空,下层是水槽。上层布下种子,每日用纯净的水洒浇,又淋入下层。他看着种子摊尖了、丢根了、发芽了,就像看着孩子在长大。慢慢地,一盘盘芽苗齐崭崭长出来,长到一拃高,就用剪刀剪下,洗干净后用热水一抄,凉拌也好,配其他食材也好,爽口得很。尤其是剪一把香椿苗搭在豆腐上,更是香气扑鼻。很多人有样学样,做起了食品,如红薯粉条、张家馓子、栗城牛肉、“要嘛”香油等。还有盐焗鸡、桶子鸡、烧鸡等,不胜枚举。在县长寿办的倡议下,大家成立了商家联盟,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北岭镇西瓜文化节上,他们亮出了自家的品牌,琳琅满目。
每到休闲的时候,夏邑人总爱到长寿阁下的广场上拍照,拍太阳初升,拍夕阳西下,拍彩灯初上,拍细雨蒙蒙。戏曲爱好者、舞蹈爱好者也都赶来了,你唱一出《抬花轿》,我歌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很是热闹。更有两三绘画爱好者在这里支起画架,描绘着风铃叮咚,也将人们对生命的自信、养生的愉悦、对大自然之美的感悟画进自己的作品里。
在夏邑人的心中,长寿阁不仅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更是小城人养生、健身的伴侣,代表了对长寿的期盼,对长寿文化的吸纳和传播。
我想说,夏邑的长寿阁深深植入了这片土地。夏邑人,已离不开它。
唐河
心有所“薯”
文:丰兴汉
唐河这个农业大县,有“两红”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西瓜,另一个就是红薯了。不久前,“唐河西瓜”成为农业农村部评定的“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而这一名号,“唐河红薯”已经“戴”了三年。
“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一年红薯半年粮”……当地老年人经常念叨的这些口头禅,牵系着唐河人的故园情丝和百年乡愁。
据说在明代万历年间,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的福建人陈振龙发现当地的红薯非常好吃,产量也很高。想到自己的家乡粮食欠缺,尤其是每遇大旱百姓们往往食不果腹,他便暗下决心,要将红薯带回祖国。当时,吕宋是西班牙殖民地,严禁红薯外传。他装病休养,暗中学习红薯种植技术。一年之后的红薯栽种期,他私买了一些红薯藤编入货船的缆绳里,巧妙躲过了海关的检查。当年,红薯在福建栽培成功。两年后,福建遇旱,稻米颗粒无收,红薯帮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福建巡抚将这一情况上报,朝廷便在全国推广,尤以中原为最,其中唐河受益最大。说起来,这与唐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
唐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南阳盆地边缘,有山、河、岗等多种地貌,境内有唐河、三夹河、泌阳河等季节性河流。这里四季分明,土壤中富含氮、磷、钾、硒等元素,十分适合红薯的生长。据《唐河县志》记载,当地的红薯种植已有多年历史,种植面积广、耕作技术好,历来产量较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红薯种植面积一度达60万亩左右,相当于全县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唐河红薯更是成为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和产业扶贫项目,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
唐河红薯品类繁多,既有鲜食品种,又有淀粉加工型和果脯型。吃法上也是丰富多彩,除了红薯淀粉、粉条、薯片、凉粉等产品走俏省内外市场,还开发有“全薯宴”——小小的红薯,竟能做出近道美味,让人称奇。
丹桂飘香时,红薯“变身季”。大厨们烹饪出的椰丝红薯糯米糍、金丝薯汤龙虾球、百香果酸奶红薯泥、四味牛油芝士烤番薯等色香味俱佳的红薯料理,挑逗着“薯粉”们的味蕾。目前,当地已有种红薯菜肴和37种红薯特色制品及单品,实现了“从地头到餐桌、从舌尖到市场”的华丽蜕变。
红薯菜品“流金岁月”丰兴汉摄
唐河红薯是乡愁,亦是品牌。“线上销售、线下数钱”,已成为唐河农民销售的新体验。这就不得不说在当地为人熟知的“红薯强”——城郊乡王庄村的李书强。他是红薯产业的坚定“守望者”,每逢旺季,他每天在网上可发0余单,年销售量突破万斤,销售收入逾千万元……
“城郊乡的红薯、桐寨铺的瓜,苍台镇的花生、马振抚的虾,桐河乡的桐蛋人人夸……”除了红薯和西瓜,这里的“唐栀子”“唐半夏”“唐绿米”等农产品均获得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唐河牛肉、麻油鸭等特色小吃更是享誉中原,成为独特的文化风景。
来唐河吧,行走豫鄂边,结下美食缘!
遇见南泉
文:唐歌
古唐州方圆百余里,曾有古塔凌烟、石柱擎天等八大景和黄池映月、龟井寒泉等八小景之说。“寒泉”,说的是唐河人的城市记忆之一——南泉,又名杜家泉。
“城西百步余,清泉流日夜。野渡舣孤棹,断岸裂深罅。爽气初澄秋,寒光欲销夏。”清代唐县县令黄文莲所作《杜家泉》一诗,对南泉有着深切细腻的描绘。
南泉被誉为“湿地之眼”。落霞与白鹭齐飞,碧水共长天一色——在澄碧如镜的唐河东岸、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北侧,日夜喷涌的南泉水从两个龙头倾泻而出,飞花碎玉般漾着水花,汇成一股清流,唱着欢快的歌奔向唐河。在泉眼的上方,一口形状不规则的深井蓄满了泉水,一眼望去目光可直达井底,其间奇石隐现、群鱼嬉戏、老龟轻闲。
盛夏时节,置身南泉之畔,顿觉凉意袭人。鞠一捧泉水,慷慨饮下,甘甜之味漫过肚腹,回味无穷。附近做工的工人们带了茶杯,接满泉水,欣然解渴后带水上工,不胜惬意。一些来此休闲游乐的市民讲,南泉水四季可饮,且不会引起肠胃不适,是千百年来唐州古城的重要水源地之一。
南泉的美,亦有故事帮衬。千百年前,唐州一位名叫杜仲的小伙儿娶了漂亮的秀娥姑娘为妻,日子虽不太富裕,但夫妻恩爱,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一年遭遇大旱,水井干枯,唐河断流,只有城北河边的一个泉眼里有水。但是恶人霸占了这泉水,在周围筑起围墙,派人日夜看守,谁家取水就得拿粮食对换。一天,杜仲去取水,那恶霸竟心存邪念,不怀好意地对杜仲说要让秀娥姑娘来取水。对此,夫妻俩非常气愤,决心自己找水,让全城人都不再受欺。
杜仲背着镢头来到唐河河道,看到潮湿之处就挖,一直刨了九天九夜,还是没找到一滴水。到了第十天晚上,他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想爬到河岸上去睡一觉,谁知刚上河沿,脚底一滑栽倒在地,昏迷过去。半夜醒来时,他突然感到身下的地面湿漉漉的,就急忙抡起镢头挖了起来。天蒙蒙亮时,终于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
杜仲终于找到了泉水,让老百姓饮用。因为这眼泉水在之前那眼泉的南面,人们就把它叫作南泉。为了纪念杜仲,人们又为南泉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杜家泉。
南泉是唐河城的根,也是灵气所在。三年前,为了留住唐河人挥之不去的南泉情结,在南泉被覆盖的情况下,县里投资上千万元重新设计、修复南泉,完成了对老百姓故园情结的深情守护。正可谓“新城提质一日千里,民生幸福不期而至”。
不仅仅是南泉,如今在唐河城区,与南泉相伴相生的千年泗洲塔、文笔峰塔、竹林晚翠等历史遗迹陆续被保护、修复,“河心水秀”“湾渡览胜”等城市新景开始展现靓丽的身姿。再加上正在建设的万亩森林公园等风景区,一条条诱人的旅游路线呼之欲出。
南泉,永不孤单。它仿佛正在用歌声告诉你:“我在唐河等你,约吗?”
唐河县九龙湖水利风景区李志来摄
这些地方,来了就别错过
栗城故址
位于夏邑县城西南,四面傍水,湖光环抱。夏邑商代名栗,周为宋域,汉置栗侯国。明嘉靖《夏邑县志》记载:夏邑旧城为“战国时所筑,周围五里余”,城湖为“取土筑城,因以为池”。近代由于不断开发城湖,出土了一大批文物,现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龙湖公园
位于夏邑县西南方向,原为护城河,是县内最早开发的人民公园,风景秀丽。其前身是城湖,历史悠久,始于战国,于明朝正德年间正式形成。历经17次整理开挖,以城墙为界形成内外湖,总面积亩。
石柱山森林公园
位于唐河县城东35公里的马振抚乡境内,山体东西走向,长约40公里。山顶有两块大石屹立如柱,高约14米,故称“石柱擎天”,为唐河县八大景之一。柱有环痕,旧县志载,系大禹导淮治水系舟处。
古蓼国遗址
位于唐河县南40公里的湖阳镇。东依蓼山,山顶有五代晋天福七年(公元年)所建的蓼山神祠(俗称蓼王庙)遗址,南傍蓼阳河(《水经注》称阪门水)。蓼王庙位于蓼山顶,四合院,石砌墙,石板坡面,整个建筑无木料,建于春秋时期。它是为纪念在大禹时代治水有功的蓼王而修建。(本报综合)
制图/党瑶
《河南日报》年8月14日12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