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追求的人生境界。“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结晶。唐河祁仪人冯友兰一生为学术孜孜探求,同国家命运密切相连,充满着令人钦佩的“家国情怀”。
祁仪镇政府知名文化学者、著名乡贤袁克华给县政府反映,在一初中(原祁仪第六高级中学)院墙外面的麦田里发现了大清嘉庆年间的一块功德碑,该碑记载有冯友兰的三世祖冯耀南撰写督工修建乐台等内容。唐河县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留云获悉后,提议尽快邀请南阳汉画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传承人方清亮先生前去拓印,以便早日还原历史面貌。帮助了解研究唐河祁仪冯氏家族历史文化。
年12月11日。祁仪镇党委、镇政府邀请方清亮大师来拓印冯友兰先祖撰写督工的一块功德碑。南阳堃生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清亮接到邀约后,慌忙推迟下午去昝岗乡拉高粱酿酒的工作时间,驱车不辞辛苦的长途奔波来到祁仪镇进行拓印。
袁克华等一行几人顶着冬日的暖阳,来到祁仪一初中院墙外面的一片麦地旁边。方清亮拿起铁锹,开始清理功德碑周边的泥土和杂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方大师的一双辛勤双手的劳作,功德碑终于重见天日。唐河县历史文化爱好者方亚峰赶快提来一桶水,一边装进喷壶里,一边开始洒水,并用毛巾擦拭石碑。白毛巾慢慢变黑了,碑刷洗干净后,碑文也清晰了。方老师再把早已经提前浸湿的宣纸拿出来,把和石碑尺寸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去,整齐的铺在石碑上。用刷子刷纸。
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保护毛巾,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功德碑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层保护毛巾,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汁,敷匀在扑子面上,用手向纸上轻轻扑打,扑子随着方老师的手上下跳跃,一副精美的拓片逐渐形成了。
功德碑拓片让在场的人们看到了庐山真面目。拓片清晰显示:大清嘉庆七年,岁次壬戌,秋九月,吉旦主持僧心德,重修乐台改变山门并创建钟鼓楼牌坊耳房宫墙碑记,尝闻正气之充塞天地也列于上者为星辰,载于下者为河岳。而其赋予人者则为忠义。闻夫子非得是气而浩然独存者哉,故其在当日也,虽吴魏之君臣亦敬礼而畏服,即其至今日也,慕而,山陕弟子信之倍深思之,更至其立庙以祀之也,故宜今唐邑东南祁仪镇旧有古庙,规模粗具,创造未备,虽云壮丽之观,是以合会公议,共捐金银,工元材务求于前,旧制处更大,营而快于是钟鼓......
儒学生员冯耀南沭手敬撰,督工人:冯耀南
根据《冯氏族谱》记载,祁仪镇儒学生员冯耀南是冯友兰先生在唐河的三世祖,第一代为冯泰,第二代为冯珽玙。
这次重大发现对研究唐河县冯氏家族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祁仪镇位于桐柏山余脉西麓,豫鄂两省交界处,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素有“一平三山六丘陵”之称。一脚踏两省,鸡鸣闻四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近代出现过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李季(三冯一李)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很高知名度的风云人物。为历史文化名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冯家祖籍山西高平县,清康熙55年(年),先祖冯泰来唐河祁仪镇经商,随定居于此,百余年间,繁衍生息。唐河冯家号称“民国三大望族”。
由祁河、仪河汇就的清水河,绕开一片开阔的高地,蜿蜒西去。河湾高地上的祁仪镇政府所在地,曾经是冯友兰故居。冯氏先祖发现了这块万人鞠躬的风水宝地。预料在此安家,去清水河挑水的人上河堤时经常弯腰低头,由于天天受万人敬仰,后代必出名人。在祁仪镇建复盛馆,取异地复兴昌盛之意,以酿酒为业,生意极是兴隆,成为当地望族。冯友兰亲手栽下的蜡梅树,他的祖父栽下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华荫如盖。树龄在年左右。
据悉,唐河县将把祁仪镇按照哲学小镇进行规划打造,计划把祁仪镇政府从冯友兰故居里搬迁出来,打造成冯友兰纪念馆。祁仪镇党委书记袁延成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指示尽快把功德碑转运保护起来,等待县文广旅游局来研究。并对方清亮多次来祁仪古镇宣传故居文化、山水田园文化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也希望方大师能把全国的专家学者带到祁仪来研究凹凸岩画,为唐河挖掘出更多的旅游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