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庄村建起的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资料图片)
王庄村脱贫户王万才(右)依托“到户增收”项目开起了豆腐坊,踏上稳定增收路。(资料图片)
年,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还是个贫困村。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共同帮扶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村民经过3年奋战,让曾经破烂落后的王庄村变身美丽宜居田园,于年年底在全县第一批完成“户脱贫、村出列”,实现了脱贫摘帽,开启了全村决胜全面小康的新篇章
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的脱贫户王万才,靠着“到户增收”扶贫项目,与妻子开起了豆腐坊,从此踏上了稳定增收路。不久前,他获得了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同王万才一样实现脱贫的,在王庄村还有人。年是王庄村的“脱贫摘帽年”,开启了村民们决胜全面小康的美好新篇章。
道路通畅,灯光明亮
王庄村有9个自然村名村民,位于唐河县城西大岗丘陵区。虽然离县城不足5公里,但基础条件极差,两年前,出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骑着自行车带筐鸡蛋去城里卖,没到城里鸡蛋就颠烂一半”。交通不便,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运输困难一直是阻碍村里发展的“瓶颈”。
如今,出县城沿省道拐过麦仁店,就能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贯穿王庄。王庄村脱贫责任组长涂松森告诉记者,王庄9个自然村的道路目前已全部硬化,全长8.6公里;新架桥梁2座,4.5米宽的水泥路交通畅通。附近张店镇和本乡谢冲村的群众也跟着受益,红薯等农产品再也不愁运不出去了。
“路通畅,灯更亮;臭水塘上建广场,丹江活水润心房”。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80余盏,过去走“摸黑路”的村民终于能行走在明亮宽敞的马路上;填平一个废弃的臭水塘,建起了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演出舞台、体育器材一应俱全;户村民喝上了南水北调的丹江水,实现了整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此外还有土地整理、“空心村”整治、电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陆续实施,让全村群众乐享脱贫攻坚的政策福利。
创业有门,就业有路
如何稳定脱贫?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新霞说,创业有门道,就业有门路,脱贫才有保障。
村民杨雪英身体患有疾病、丈夫早亡,但有服装加工经验,根据她的这项技术,李新霞协调3.8万元帮她建起了家庭服装加工车间,为一家商贸公司做来料加工,每件劳保服加工费10元,村里妇女空闲时也可来车间打零工增加收入。
杨雪英说:“18台机器安置近20名工人,其中贫困户5人,每人每年收入1.8万元,脱贫没问题。”
要想快脱贫,还得靠能人。村民李书强原来在南阳宾馆当厨师,后来回村成立了“书强红薯合作社”和电商服务站,开辟红薯种植基地和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吸纳了25户贫困户抱团发展。去年,他免费给全村贫困户每户发放株种苗,以高于市场价1角钱的价格回收红薯。并通过在合作社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每年线上和线下销售本地农产品万元以上,入社的49户贫困户去年已脱贫38户。”李书强说。
李新霞说,按照县乡安排,全村贫困户都要参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至少要参加一门实用技术培训,都有一个就业门路,从而实现产业和就业的全覆盖。如红薯产业,不仅有李书强的合作社,还有潘国营的合作社、袁泽燕的粉条加工厂生意都很好。此外,村里还推出了“豫薯香”“唐州百味”“麦仁店”等网红品牌。
目前,王庄村79户贫困户已全部加入合作社,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的名贫困群众都实现了就业,再加上县乡政府提供的10个公益岗位、14个“保险宣传员”岗位,不仅实现了贫困群众就业全覆盖,个别能干的村民还实现了叠加就业。
政策扶持,实干脱贫
导致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但稳定脱贫的途径只有一条:政策扶持+勤干实干。王庄村把这一脱贫模式“复制―粘贴”,再加上个性化“定制套餐”,带领一个个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并走上致富路。
潘付峰一家的脱贫经历,代表了王庄村每个贫困户脱贫的成效。
王庄村袁庄组的潘付峰家有5口人,潘付峰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为4级残疾,干不了重活,子女的学费更加重了家庭负担。其帮扶责任人、唐河县直工委书记谭国强告诉潘付峰,要重视教育,坚持发展致富项目,供女儿上大学,“一定要靠知识改变命运”。
潘付峰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种植1.5亩地膜双季甜玉米,“到户增收”项目帮扶元,两季共收入多元;妻子参加公益岗位劳动,每月收入元;办理5万元小额贷款参与众享农机合作社每年分红元;参与袁泽燕三粉加工合作社每年分红元;政府部门为全家5口人办了低保,每月领取元,本人享受每月60元的残疾人补贴,“雨露计划”给上大专的女儿每年补贴元……
潘付峰说:“政府给的好政策有一箩筐,咱们一定要好好干。”年年底,潘付峰一家脱贫了。今年,他们干劲十足,计划种植三季甜玉米和优质红薯。空闲时潘付峰就和妻子一起参加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劳动,主动为村里打扫卫生、清理杂物。
班子建强,队伍壮大
“想不到工作量如此大、群众需求如此多、扶贫工作标准如此高。”王琛是唐河县编办派驻王庄村的第一书记,他用3个“想不到”形容自己初来王庄村的感受。
作为“第一书记”,王琛深感肩上担负着更多的责任。“如何让贫困户脱贫?”“如何让扶贫项目长久做下去?”“如何让农产品打开销路?”……带着这些问题,王琛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天忙着走访贫困户、整理档案资料、协调扶贫项目。
值得欣慰的是,王庄村已于年年底在全县第一批完成“户脱贫、村出列”,实现脱贫摘帽。年,全村共有贫困户79户人,目前仅有20户29人,贫困发生率由年的11.03%下降到现在的1.25%。
“班子强才能根子硬。村级党组织建强了,帮扶队伍壮了,增收路子宽了,群众才有盼头。”城郊乡党委书记张瑞良对王庄村的党建助脱贫工作如数家珍:“市里派了工作队、县里派驻了第一书记、乡里一名副乡长担任村责任组长,县直单位有47名干部担任帮扶责任人。”
“坚持抓好党员和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把村内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训成致富带头人,以党员创业增收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唐河县委书记、县长周天龙说:“党员干部成为王庄村脱贫攻坚的‘火车头’,扶贫帮困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试金石’和‘展示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夏先清通讯员丰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