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才在田间劳作
丰收的喜悦
王万才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颁奖现场
口述:王万才整理:丰兴汉卜云亭
我叫王万才,生于年12月,初中文化程度,是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先后荣获过唐河县首批脱贫示范户、首届唐河县劳动模范、南阳市第十七届(年)十大新闻人物、南阳市年度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十大领军人物”、河南省年度脱贫攻坚“奋进奖”、河南省劳动模范、第二届(年)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最美人物”奖、全国年度脱贫攻坚奋进奖等荣誉,在今年7月1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后,在各级扶贫干部的精心帮扶下,我丢掉思想包袱、放下酒瓶、拿起锄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特色种植和加工业,成为全县变化最大、干劲最足、脱贫最快的贫困户。
在脱贫过程中,我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一些个人的感悟,陆续写下了几十篇脱贫日记,从一名贫困群众的视角记录脱贫攻坚的恢宏进程,以质朴的语言表达贫困户的心声。
我写作的《唐河千帆过——王万才脱贫日记选》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被评为“中原传媒好书”。从最初的甘穷安贫、缺少“精神之钙”,到后来勤思苦干、力拔“贫困之根”,再到现在热心公益并加入党组织,我借此成了全国贫困户中出版脱贫日记的第一人,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志智双扶的一个成功典型。
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召唤下,我从一个“装睡的人”到醒过来、站起来、跑起来,最终成为激励全国贫困户矢志脱贫“领跑的人”,这短短几年的切身经历,可以说是中国扶贫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回首几年来走过的路,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是“风景很好”,第二句是“感慨良多”,这一路看到的风景和心中的感触,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迎来了一片希望的田野,我也获得了土地承包权。那时候的乡村虽然很穷,耕作方式几乎还停留在古代,我整日盘桓于田间地头,“野风儿刮,露水儿搭,只在地里不在家”。有一年春节,我家门口的对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那句“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横批是“乐在其中”。
按说读读书、种种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也还能过,可是天不作美,一个脑瘫儿子的诞生把我的人生道路击得粉碎。孩子小的时候,虽说知道这病不太好治,但我和老伴心中仍抱着一线希望。直到有一天,一位神经内科专家告诉我,这孩子的智力不仅不能恢复正常,随着年龄增长还会继续下降。事实不幸证实了医生的话,我和老伴彻底绝望。看着别人家同龄的孩子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在外打工求学,我和老伴就会感到自卑和沮丧。不知道有多少次,或参加喜庆宴会,或偶遇亲朋老友,每当别人趁着酒兴,兴高采烈地炫耀自己的孩子如何出人头地、怎样事业有成时,我就总是趁人不注意悄悄退下,然后找个没人的地方,以手抱头,黯然落泪;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通明、欢声笑语,我和老伴闷声而坐,相对无言……慢慢地,我在苦闷中贪恋上饮酒,老伴在无奈中迷上了打牌,穷日子过一天算两晌,麻醉一会儿是一会儿,随它去吧!年开春,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我到工地上去干了两天活儿,结果从脚手架上掉下来,锁骨摔断了、肋骨也断了三根,医院,钱没挣着又落下一屁股债。混到这份上我觉得这辈子彻底失败,一点儿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从那时起,我就抱定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指望着哪天一醉不醒,“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就彻底解脱。从此,我一天天消沉下去,硬是把本该和美的生活过成了“一地鸡毛”。那时候,我的网名叫“老树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