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移民纪念馆五十六座移民丰碑一千零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54122.html
河南日报农村版曹国宏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启动,淅川县十个移民村顺利完成搬迁,在新家园开启新生活。当年11月17日,河南日报在“焦点网谈”版刊发报道《网友提议建南水北调移民博物馆》,记录下每个移民的名字,记录下再也回不来的家园。年,淅川县16.5万移民全部搬迁完成,如今,移民搬迁已十余年,在他们生活过的土地上,都留下了哪些移民印记,移民乡亲的乡愁又将寄托何处?今天,就从一座移民纪念馆、56座移民丰碑、棵古树讲起,带你了解和南水北调移民有关的故事。一座移民民俗博物馆,定格故乡的模样年,“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南阳市移民教育基地”开始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旧址建设,并于年3月建成向公众开放。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建筑面积平方米,珍藏丹江移民图片余幅、书籍余类、媒体报道篇、纪实视频分钟、民俗实物余件,内部分设北国水源、淅川民俗、南水北调、饮水思源四个展览区及移民影像展映厅,全面展示淅川移民迁安过程以及淅川丹江移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以及文化传承。年3月28日开馆以来,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日平均参观人数在人左右,而南阳市移民教育基地也已开展了淅川县首届乡村振兴研讨会、十佳走基层采访活动鱼关站、淅川社保局“学习移民精神立足岗位奉献”主题活动、盛湾镇中心小学“学习移民瞻仰先贤”主题活动及淅川组织部“饮水思源”主题党员日活动,以各种形式重温移民历史,学习移民精神。目前,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和南阳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淅川县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场次。56座丰碑,铭记16.5万淅川移民的名字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起,20.2万淅川移民先后历时20年,分6批迁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县市。水库蓄水后,全县淹没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淹没耕地28.5万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淹没县城1座、大小集镇14个。丹江口大坝加高后,豫鄂两省又有34.5万移民搬离故土,迁入异乡。其中淅川县共搬迁16.5万移民,涉及11个乡镇、个村、个组,新增淹没面积平方公里。年,这场世纪大搬迁开始了,16.5万淅川移民,拆掉网箱,推倒生息繁衍的老屋,挥别亲人,义无反顾地卷起铺盖,为南水北调让出家园!位于淅川县盛湾镇的鱼关村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河南10个试点移民村之一,年整村搬迁到南阳市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移民新村。年8月20日,鱼关村位村民整村搬迁至公里外的唐河县。为了给鱼关移民留下根脉,年10月,刻有鱼关名村民名字的“鱼关村移民纪念碑”在鱼关原村部位置落成。碑高1.88米,象征着鱼关村户村民,这是丹江库区第一座移民纪念碑。年3月11日,“移民丰碑”立碑仪式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移民村旧址举行,高8.8米,重23.8吨,刻有“移民丰碑”四个大字的主碑,稳稳树立在丹江岸边的移民故土上。接下来的几个月,56块副碑相继落地,占地总面积1.2万平方米,镌刻着淅川10个乡镇、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共16.5万名移民的名字、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单的56座大理石碑,按照搬迁乡镇在丹江库区的位置排列,巍然屹立在丹江之滨。流水无痕,丰碑有印,一笔笔都凿刻着时间的签名。丹江无尽,伸入移民思乡的梦境,而半个多世纪来,数十万南阳移民的乡愁,不过是这江水的回声,激荡在鱼关的上空……棵古树,传承着丹江移民的根脉把移民的根留下,让移民记得住乡愁。坐落于于淅川县金河镇,鹳河西岸的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内,生长着从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内抢救移植的棵古树,40多个树种,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最大的古树多年。走过古树林,来到复制建造的移民风情民俗院落,那里有石墙石瓦建成的移民石屋,有泥土夯实捶打的墙,有金色山草盖顶,黄泥粉刷为壁的古色古香民居……不但让孩子们耳目一新,更多的是让学生们,见证了每一座院落,都有诉说不尽的移民故事。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自建苑以来,周边的学校在老师的带领下就陆续前来学习传承移民精神,年10月以来共接待中小学生八千余人。作者/来源:大河健康报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