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贾伟
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河南省南阳市,中医药文化根基深厚,群众有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传统。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总书记首先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随后到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考察当地依托艾草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等情况。
南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阳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医圣故里开启中医药强市建设新征程,以仲景文化为引领,把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动中医药医疗、产业、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立足南阳、带动周边、辐射河南省的中医药振兴发展新格局。
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在总书记关怀下,南阳弘扬仲景文化,传承中医精华,全力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统筹推进中医文化、中药产业、中医人才、中医健康服务,实现了中医中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蹚出了一条具有南阳特点的振兴中医中药路子。
弘扬仲景文化传承中医精华南阳城东,温凉河畔,一片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坐北朝南,古朴厚重。远远望去,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阙上彩绘朱雀双翅展开,翩翩欲飞。这是人们为“医圣”张仲景修建的“医圣祠”。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人,因其在中医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自幼胸怀大志,立下“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志愿。“坐堂医生”一词便是源于张仲景济世救人的故事。
走进医圣祠,古碑列道、殿阁俨然、绿树繁花。岐伯、扁鹊、医和、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孙思邈、成无己、李时珍10位历代名医分列两侧,张仲景雕像伫立于中央。
医圣祠现收藏器具文物余件(套),古籍书刊文献一万余册。“镇馆之宝”便是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白云阁藏本。该书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医学专著,被誉为“方书之祖”。
疫情期间,我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根据书名方优化组合、创新运用而成的“清肺排毒汤”,被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成为我国抗击疫情的“中药利器”。
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总书记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的生平和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要把仲景精神传播好、弘扬好、继承好;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正在施工建设的医圣文化园,正是以医圣祠为中心,聚焦“仲景、中医、文化”主题,打造传承仲景精神、弘扬中医文化、引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文物保护、收藏展览、文化交流、中医诊疗、研学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文旅综合体。
南阳张仲景博物院(医圣祠)副院长刘海燕说,每年有数万人参观“医圣祠”。近年来,南阳在推动仲景文化品牌提升上持续发力,擦亮张仲景这张城市名片,守好仲景文化的“根”和“魂”。每年农历正月十八,在张仲景诞辰日那一周,设立“仲景文化宣传周”,弘扬仲景文化、传播医圣精神,营造浓厚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
▲南阳市淅川县金银花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采摘金银花。
小艾草长成了大产业端午将至,艾草走俏。邓州市赵集镇万亩艾草产业园沐浴阳光,微风袭来,艾草随风摇曳,传出迷人香气。
俗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作为中草药代表之一,艾草制品(包括艾灸、艾条、艾包等)越来越多地走入千家万户,容易学、成本低,艾制品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养生保健品,带动艾制品产业蓬勃发展。
在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村民们通过艾草种植、加工、销售,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端上了“金饭碗”。
走进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厂区散发着悠悠艾香,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工生产。一排排全自动艾绒卷条机隆隆作响,一根根艾条滚落出来。在展厅,各种各样的艾草足浴包、艾绒床垫、艾绒坐垫、护膝宝、护腰宝、颈椎贴、蒸汽热敷眼罩等产品琳琅满目。
年5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察看生产车间和产品展示,同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亲切交流。
总书记强调,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我们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总书记很关心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情况,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