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氏三兄妹大名鼎鼎,其中这位哲学家连婚姻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5112777.html

nbsp;nbsp;29年前的今天,一位哲学家病故,他的家族赫赫有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nbsp;nbsp;冯友兰(.12.04~.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nbsp;nbsp;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nbsp;nbsp;他的一生开启于河南一个有名的县城。

nbsp;nbsp;年12月4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在中国学界,有三位一级教授出自同一家族,即大名鼎鼎的quot;冯氏三兄妹quot;: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文史专家冯沅君。

nbsp;nbsp;年,冯友兰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易经》和《左传》。

nbsp;nbsp;年,冯家专门聘请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

nbsp;nbsp;年,遵其母嘱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

nbsp;nbsp;年春,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今河南大学)中学班。暑期回唐河,与吴太夫人之侄女吴淑贞结婚。

nbsp;nbsp;冯友兰北大毕业后回到开封,第一件事是结婚成家,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冯友兰的婚姻同这位哲学家的哲学创作一样,都带有近代启蒙的色彩。他的婚姻似乎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烙印。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年先是娶唐河吴太夫人之侄女吴淑贞结婚,年暑期回唐河度假,方知夫人吴淑贞已病故。“nbsp;

年,冯友兰在上海第二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同学介绍他与同乡河南新蔡人任载坤相识。并于年,与任载坤女士订婚。任载坤是辛亥革命的前辈任芝铭先生的第三个女儿,其父最早在河南提倡妇女解放,并先后将包括任载坤在内的三个女儿送到当时女子的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冯友兰与任载坤订婚时,正是任载坤在女子师范读书的时候,于是两家相约:在任载坤毕业后方能结婚。年夏天,冯友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恰好任载坤也读完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二人双双拿到了两所高等学府的毕业文凭,并一同回开封结婚。此时冯友兰23岁,任载坤24岁。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头脑中经常思考的是社会、人生和哲学。而家庭生活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出身世家而又受过高等教育的任载坤身上。正因有这样一位贤妻良母,才使冯友兰“不相累以庶务”,专心从事创作。从年夏至年秋,这对真正可以称得上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共同走过了五十九年的漫长道路。

年11月26日20时45分,医院,享年95岁。

nbsp;nbsp;nbsp;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