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弄霞,古冢映辉。白桐潺潺,绿森葱葱。饮烟袅袅处,阡陌纵横间。这里有千年古刹云朝寺,这里有翠峰秀水的大卢园,这里有留存久远的汉墓群,这里有黄沙苍茫的走马岗,这里有碧波连天的田湖塘——这里山水人文相映,处处呈现出凝重的历史文脉。这里就是南阳盆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著名的汉韵龙兴之地——古镇汉冢。
汉韵龙兴之地
沿国道南阳市东南15公里处就是汉冢街,系东汉光武皇帝刘秀长姊刘元墓冢所在地,故称大姑冢。清代在此设急递驿铺称“白上铺”。民国时期又改称汉冢,沿用至今。汉冢街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集镇,历史上曾经是中兴发祥地,在这沧桑厚重的土地上,人们世世代代传颂着神奇的史事佳话。
现在,汉冢小学院内保存着刘元墓冢,并立有两通石碑。其中一石刻匾额正中书大姑冢三个字,旁书小字:光武长公主葬于此,北至上马石(今西宋庄),东至走马岗(今老卢岗),西至水阁亭(今黑龙庙),南至焦古营(今焦鼓营),皆光武遗迹……
汉冢地名一个“汉”字突出了古镇历史亘古久远,可上溯至两汉时期。汉冢除了跟东汉时期刘秀、刘元两姐弟有关以外,还与西汉时期闻名天下的薄太后有着直不解的渊源。
▲薄太后母廉师训石刻
薄姬隐居鲁桑园
西汉(史称前汉)薄太后为汉高祖刘邦之宠姬,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汉景帝刘启之祖母,辅佐文景二帝开创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盛世。使西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繁荣的中兴时代,成为中华文明榜上明治鼎盛的黄金岁月。
刘邦起事之初,四处争战,为保薄姬及属眷人身安全,曾将其隐藏托寄在今汉冢一带居住生活,薄姬隐居期间热心教化汉冢一方子民植桑养蚕,授人耕织,母廉师训,乐善好施,恩泽乡里。曾引进鲁桑树种,百姓广泛种植,以发展养蚕织丝业,被百姓尊称鲁义姑。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政权,定都长安(今西安市)后,薄姬被帝重仪迎驾召回京都,坐后宫立姬位辅佐刘氏社稷。薄姬一生历经了3个皇帝,由于性情平温注重养生,她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年)薄后亡,汉景帝拨专款命地方大员在太后寄宿地鲁桑园(今汉冢东三里苏庄)建薄太后祠以表敬仰纪念之意。据清光绪三十年《新修南阳县志》记载:薄太后庙在县东鲁桑园即此。鲁桑园,明大移民苏姓迂住于此易名苏庄。
大元顺帝九年(公元年)元惠宗改祠建庙易名鲁桑庙。清咸丰年间地方贤绅捐资又进行了加固修缮。解放后鲁桑庙仍保存原有规制,建筑房舍完善,后改建为鲁桑庙小学中学,汉冢一带老人们都有记忆。历经岁月洗礼鲁桑庙现已被拆除,现仅存“鲁桑庙”碑一通及重修碑两通,立于苏庄西南角村头,站在石碑处细观所刻字迹模糊不清,碑头丧失,碑面破损严重,已显露出老态龙钟之状,如同孤独的老人虔诚地守望着鲁桑庙破落的原址,接受岁月的洗礼。
▲汉冢小学院内“大姑冢”
刘秀起兵占湖阳
据《后汉书》记载,刘元,刘秀之姊,嫁于新野大户豪绅邓晨。光武起事,邓晨率先响应。新莽帝皇三年(公元11年),刘秀联合绿林起义军占领湖阳(今唐河县湖阳镇)、棘阳(今新野县前高庙乡)后,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今宛城区瓦店镇)与王莽军队展开交战,双方从瓦店、黄台岗一直厮杀至汉冢区域,最后汉军大败。刘氏家人及诸将领家属多死于乱军,刘元亦被莽军俘获押至汉冢寨一带杀害,后被当地百姓掩埋在汉冢寨北门(现在汉冢小学院内)。《后汉书·齐武王演传》对刘元死于“小长安之战”有详尽记载。
后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汉书·邓晨传》记载:“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帝悼姊没于乱兵,追封谥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同时,光武帝刘秀在刘元遇害地汉冢寨北门外树碑立茔慰抚亡灵,以悼念长姊为建立汉室江山殉国之功。邓晨死后,刘秀传旨,圣举重仪将刘元坟茔从南阳汉冢迁往洛阳北邙山与邓晨合葬。现汉冢小学院内刘元墓为衣冠冢,并遗留有两通石碑,一通“大姑冢”碑,一通“汉光武洗马桥”碑。
▲汉冢街景
▲卢园内石牌坊
皇姑街上战鼓响
现如今,为纪念刘元,汉冢乡把临刘元墓冢的一条街命名为皇姑街,把甘泽乡里的自来水大机井命名为大姑泉,把邻国道的一处游园命名为皇姑苑。又如该乡街西二里处的刘秀营,则是因刘秀军队在此驻扎而得名;街东二里有走马岗(老卢岗),因刘秀在此上马遗有“汉光武上马石”碑而得名;街南三里有焦古营,因该村为汉军与莽军交战处,激战中鼓声响亮而得名,后讹称焦鼓营……
新近,汉冢乡在全省多个乡镇中脱颖而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乡镇。一个地名,一通石碑,一文记载,一段传说……叙述着大姑冢街的风雨沧桑,诉说着古镇汉冢的历史厚重。在这片氤氲在沉香中的皇天后土上,曾经的人和事如一串串千年的珍珠宝玉,成为盆地上聊不完说不尽的乡愁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