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10家单位,在国家图书馆召开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座谈会。
本次活动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五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阶段成果,“中华古籍资源库”“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自年正式上线提供服务以来,国家图书馆已陆续发布古籍资源3.3万部(件),超过三分之二的馆藏善本古籍实现了在线阅览;同时,先后联合36家古籍收藏单位组织了四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活动,截至年底全国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累计已超过7.2万部(件)。本次联合发布新增古籍资源余部(件),全国累计发布古籍资源达7.4万部(件),不仅有宋元善本、明清古籍,还有贴近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方志、家谱等特色资源。特别是本次新增发布一批藏文和中医药古籍善本资源,使得古籍文种和资源类型都进一步增加,为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开展利用和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料。同时,本次参与联合发布的10家单位中,有6家来自长江流域,对于推进长江流域古籍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组织开展古籍数字资源发布的同时,全国古籍“摸家底”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汉文古籍普查万余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累计发布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条7,,册,随着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不断推进,古籍普查登记数据将陆续发布更新。同时,“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数据库”更新发布了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的部古籍信息。
附:
1.“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简介
年9月28日,“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正式对外上线,该数据库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普查登记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首要任务,是全面了解全国古籍存藏情况,建立古籍总台账,开展全国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每部古籍的身份证——“古籍普查登记编号”和相关信息,建立国家古籍登记制度,加强各级政府对古籍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该数据库发布内容主要包括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著者、版本、册数、存缺卷、收藏单位等古籍普查登记内容。系统支持用户按照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著者、版本、收藏单位等内容进行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支持繁简共检。用户可在检索结果中按照单位进行导航,从而对其在全国的收藏分布情况一目了然。该数据库所公布的古籍普查数据,是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通过目验原书,首次按照统一的古籍著录规则完成的普查工作成果,有效履行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要求的摸清古籍家底的职责,实现了全国古籍的统一检索。
本次新增发布数据包括浙江省26家单位、江西省9家单位、广东省8家单位,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吉林市图书馆等单位的普查登记数据。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条7,,册,随着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根据普查工作进展,陆续发布古籍普查数据。
发布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