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河县曾归属于历史上的哪些国

唐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南部边缘,地处“南(阳)襄(阳)凹陷”与桐柏山过渡地带,豫鄂两省交界接壤。交通南北,连接东西,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生产生活,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在这里融合,距今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区域之一。历史悠久厚重,文化积淀丰饶,水陆便利,物阜民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国”的本义是疆域、地域,引申为地域、区域。最初写法是“或”,这个字也是“域”的古字,有土地“土”、有人口“口”、有武装“戈”,就是早期的“国”。早期的国具有流动性,人类往往逐水而居,在与洪水、猛兽、干旱等恶劣的自然条件的不断搏斗中,羸弱的先民们逐渐成长强大,在丛林法则下,也需要不断地迁徙,选择落脚之地。前文《唐河的唐》中提到唐尧之唐国从河北到山西,从冀城到太原不断变更,原因即此。

国与国之间因此也会发生争斗或战争,你争我夺,争来争去,后来只好在外边圈起来,在外边加一个“囗”,这个“囗”就是边界,限定了一定的范围,于是“國”便出现了。因此,国,就是疆域、就是范围、就是统治。国还有“囗”中加“氏”、加“戈”、加“方”、加“主”、加“王”字等,还有三个秦“’代表“国”字等,民国时期还曾使用过“囻”,据说“国”的异体有4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于年代中期对汉字进行规范简化,时任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郭沫若提议,“囯”里面再加一个点,成为“国”,既便于书写,又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于是全体通过。

年版《唐河县志》对于“国”的记载寥寥数语,说(唐河县境)西周“为谢、申侯国地”;春秋,“初期,楚文王灭申,为唐、蓼、楚侯国地”。由是可以看出,现唐河境所辖的这片土地上,先后为谢、蓼、唐、申、楚国所属之地。

古谢国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个小国,宋朝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谢国,源于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名为氏”。百科词条解释:谢国是商周时期位于陕西渭水、姜水流域岐山、武功一带,此地有谢水一支的黄帝任姓儿子所建的一个诸侯国,后因周公东征,经营洛邑,把附近一些方国如罗、庸、密、微、谢等国移封于南方,谢国被转封于南阳,国都为谢邑。就是说,古谢国立国于上古时期,“源于黄帝之后,任姓……”,不管是上古立国,还是周公转封,其最后的落脚之地,就是“谢邑”。《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谢城在唐河县南,湖阳城北”,根据清康熙年间“唐县四境总图”显示:(国都)“谢城”即在蓼阳河南边,现在唐河县苍台镇谢家庄为全球谢氏发源地,就由此而来。

古书对于古谢国建国情况的记载含糊其词,沿用传说的成分居多,对于灭国的记载却言之凿凿。据《世本》等古籍的记载推测,谢国立国较早,地域比较广阔,但国力较弱,所以经历夏、商两朝及周初而不见史书记载,至西周后期,周宣王徙封其舅“申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时,谢国才首次在《诗经》中出现,谢国灭亡于周宣王即位初期。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大帝刘秀在位33年,庙号世祖、谥号光武。其外公樊重是湖阳人,“善于农稼,爱好货殖”,意思是既会种庄稼,又会做生意,更重要的是生了一个好女儿樊娴都,得了一个好外孙子刘秀。就在东汉初年,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光武帝封樊重的小儿子樊丹为谢阳侯,“即其国也”,建武是光武帝的年号,谢阳即谢水之阳,谢水就是发源于湖阳蓼山的蓼阳河,这个“谢阳侯”国所在地,正在现苍台的谢家庄。

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约公元前22世纪末至公元前17世纪末),因封于飂国,叔安为飂国国君,称飂叔安。后代以国为姓,是为飂(廖)姓。廖叔安世系是廖氏主族。春秋时代(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叔安37世孙廖伯高,将“飂”去风加“广”成“廖”,即为今天的廖氏。飂,与廖音同,也写作郅、蓼、嫪或廖,这便是古蓼国,国都在今唐河县湖阳镇,现湖阳为世界廖氏发祥地,原因正在于此。春秋时,《左传》载:“十一年(前年)春……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遂败郧师于蒲骚……”,这个蓼就是湖阳之蓼国。到周襄王十三年(前年),廖国为楚所灭,自此“属楚”。

西周初年,周成王年幼登基,周公旦辅佐。此时,在山西冀城一带的帝尧后裔之唐国末代君主乘机作乱,被周公旦和王子虞所灭。成王把唐国故土分封给虞,唐尧之唐国也变成了姬姓之唐国。姬虞是成王叔叔,因此王子虞也被称为唐叔虞。唐叔虞死后,子姬燮继位,将唐国迁移到晋水之傍,以水为名改国号为“晋”,唐国由此成了晋国,春秋五霸之晋国由此而来。此后不久,在现唐河、随州、枣阳、一带,又出现一个“唐国”,清顺治十六年唐县县令李兴运在《唐县旧志序》中曰“唐固周室故封也……”,康熙三十五年唐县知县平鄗鼎在《唐县志序》中曰“唐自叔虞肇迁……”,认为这个唐国是山西姬姓唐国的恢复南迁。但也有资料记载:西周时,有一姓唐者获封子爵,分封于今襄阳、南阳一带取名唐国。

唐国的开国时间、国君、都城等已无从考究,但其亡国却有明确记载,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述:“……(楚将)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服随、唐……”春秋早期,楚国将军丁父灭了州国蓼国,威服了随国唐国,中期唐国沦楚国为附庸。前年末代国君唐成公入楚都郢觐见楚昭王,楚令尹子常因想得到唐成公的两匹骕骦马,索贿不成,恼羞成怒,随将唐成公扣留郢都3年。后成公随从灌醉成公,盗马献子常,唐成公才脱身归国,并因此与楚结下梁子。前年,唐成公与吴国、蔡国一起举兵,柏举之战击败楚国,楚国郢都失陷,楚昭王逃遁。前年七月,楚昭王联合秦国复仇伐吴,大败吴国于沂之后,乘胜灭唐,唐成公战死,古唐国由此下课。这个唐国国都在不在唐河境内,也无史料记载,也无考古发现,也已无迹可循,但这个时期这个地方为“唐国地”,却是不争之实。

申伯是周宣王舅父,西周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史载申伯“立国富民”“统理南方”“护周抗楚”,为“宣王中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东周列国志》、《竹书纪年·卷下》等古书记载,前年,周宣王颁令申伯于南阳建立申国,都城设在序山(独山)之下。《诗经.大雅.菘高》载“……申伯信迈,王饯于眉……申伯还南,谢于城归……申伯番番,既入于谢……”。据此,有研究者认为,申国原在陕西眉县,周灭谢后,申国东迁至谢。陕西眉县申国的说法有点儿不靠谱,“王饯于眉”未必就是迁国,也可能是去打仗,或出差,或搞什么工程建设。

“申伯还南”说明南方原本就有其国即申国,“还南”就是还于南方的申国。至于“谢于城归”“既入于谢”,则是指从南阳“序山(独山)”迁都于“谢”,就是说,周宣王初期,申国接管了谢国。因此,史书记载:“(唐河)西周为谢、申侯国地”。公元前年,楚文王二年借道邓国伐申,申国被吞并,申国东迁至信阳,至公元前年,信阳申国被灭。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楚国的先人世居京都,后熊绎受周成王分子爵封建国,迁徙到夷屯的丹阳封地,丹阳即是现在的淅川县丹阳镇。楚国之初,因无祭祀贡品,就到鄀国去盗了一头还没长角儿的小牛,又怕鄀国小牛的主人找来,连夜宰杀后祭祀,据说直到今天,楚人祭祀都还在夜里进行。这就是“鄀国盗牛”的故事,极言建国之初的楚国的贫弱窘困之相。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时开始崛起,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

公元前年楚灭申国,前年楚灭廖国,前年,楚灭唐国,自此,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现唐河境域,甚至整个南阳盆地,皆“属楚”所有,“方城垭口”即是楚国的北大门。“楚不绝粮”的说法,就因南阳盆地而起。“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西周早期,秦人先祖嬴姓部族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前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历代君主苦心经营,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前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江山辈出,各领风骚。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秦朝之前,唐河境域历史上先后为谢国、蓼国、唐国、申国、楚国所属之地,历史纷仍,各有千秋。自此至今,唐河境内归属中央政府,时而设郡,时而设州,时而置县,再无势力立“国”管辖,“国”的步履沉重地走进了历史的尘埃,沧桑的古唐大地,又将开启怎样的运行模式呢?

路喆.8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268.html